湖北日報訊 本報報道組
  編者按
  再過10天,大別山試驗區就將闊步邁進第五個年頭。
  即將到來的這一年,將是大別山“大考之年”。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期待大別山試驗區建設“五年大變化”。
  站在大考關口,讓我們駐足回望,看大別山試驗區如何在探索中前行;看發展大潮如何激蕩這片紅色土地。
  11日至19日,本報記者兵分三路挺進大別山,踏訪黃岡、孝感兩地縣市區,感受大別山試驗區四年建設帶來的新變化。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大別山 新高度——行走老區看變化》,敬請關註。
  冬日。黃岡。
  行走大別山,蒸騰的發展熱潮讓人振奮。
  長江畔,羅霍洲大橋已開始安裝箱梁,138個橋墩傲然聳立。
  浠水河、義河、倒水河兩岸,新栽下的樹木已開始返青。
  大別山下,“朝暉農家樂”的老闆夏金華正張羅著裝修客房,等待春暖花開時節的到來。
  不等不靠,乾中求助——
  紅土地重塑“精神區位”
  4年砥礪奮進,黃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規模以上工業從775家增長到1297家,首次擠進我省工業“千傢俱樂部”;
  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大關,首次躋身“千億俱樂部”;
  路網密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三倍,從容邁進城鐵時代。
  紅土地演繹了新傳奇。“3天就有一家企業落戶,5天就有一家企業投產”,“一個160億元的大項目,呱呱落地,僅需25天。”
  “經濟現象的背後是‘精神區位’的崛起,奮勇爭先、乾中求助的精神狀態是黃岡實現跨越發展的動力源。”市委書記劉雪榮說。
  回顧歷史,黃岡曾數次與機遇失之交臂。
  “我們的幹部、群眾背上了‘紅土地’的包袱,不能正確對待上級支持,習慣了享受特殊政策照顧,形成了等靠要的思維模式。”一位縣委書記曾這樣反思。
  2011年初,大別山試驗區啟動,機遇再次來臨。
  “錯過了這次機遇,我們將是黃岡的罪人。”黃岡選擇,用紅色精神重塑大別山“精神區位”。
  用人導向上,堅持“兩用兩反”:用想幹事、會幹事、乾成事的人,用埋頭苦幹、成績突出、不事張揚的人;反對跑官要官,反對論資排輩。
  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黃岡開始探索變革幹部評價考核體系,構建不合格黨員幹部退出機制。
  針對幹部考核中實績難認定、標準難統一等焦點問題,紅安出台“六考”:思辨中考學,擔當中考德,履職中考能,精進中考勤,比較中考績,自律中考廉。
  清理“庸官”、“懶官”、“太平官”,麻城“兩評兩促”,勸退除名56名黨員幹部。
  以發展為導向,浠水打破既定行政權責劃分,推行“一委十部”工作機制,鍛造執行鏈條。
  “空談的少了,謀發展的多了;混日子的少了,比實幹、爭先進的多了。”幹部精神狀態的變化,讓市委巡視員張永斌欣喜。
  在黃梅小池,45名幹部組成十幾個項目組,每天工作達13小時以上;已退居二線的王雄軍,在協調徵地拆遷的短短15天,就瘦了18斤。
  在浠水散花,濱江發展部以六大戰區為單元展開作業,8天完成1000畝土地平整。
  速度在刷新,傳奇在演繹。
  轉型發展,綠色發展——
  綠色大別山閃耀科學發展理念
  至2012年,黃岡工業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比全省低14個百分點。
  “這是差距,也是機遇。它為我們實現‘科學發展一步到位’提供了廣闊空間。”劉雪榮說。
  重任在肩。按照省委、省政府定位,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要建成全省科學發展示範區。
  如何引導幹部走出發展焦渴?
  全域謀劃,不再“一盤棋”,黃岡根據各地資源稟賦、條件,突出分類指導。
  2012年春天,黃岡市委對所轄11個縣市區進行了清晰定位——黃州區建設市域發展中心城,團風建設臨港經濟示範區,紅安爭當跨越發展代表作,麻城建設大別山地區經濟中心,羅田構建綠色發展先行區,英山建設特色產業主陣地,浠水建設跨江合作開發示範區,蘄春建成統籌發展率先區,武穴當好縣域經濟排頭兵,黃梅縣改革開放橋頭堡,龍感湖創建循環經濟樣板田。
  考核各地發展業績,也不再“一個標準,一把尺子”。
  黃岡對限制開發區、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和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不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
  構建差異化評價體系,分層分類考核幹部。比如,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考核,工業集中度相對較高的黃州區目標為46億元,重點生態功能區英山僅為12億元,相差34億元。
  倒逼幹部轉變發展理念,黃岡醞釀推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系列制度設計為經濟方式轉變指明瞭方向,黃岡踏上了經濟轉型徵程。
  2013年6月,黃岡啟動新一輪市校合作。“我們的目標是借智引才,突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瓶頸。”市長陳安麗說。
  黃岡先後與20所高校院所“牽手”,簽約合作項目42個,共建省級科研平臺23個。
  借智攻堅,黃岡一些企業擺脫“製造”,開始轉向“智造”。
  湖北行星和武漢理工大學共建“傳動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展非圓齒輪傳動系統等5項技術攻關。
  牽手高校,一手共建研發平臺,一手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和項目落戶。截至目前,黃岡已簽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42個,在談項目22個。
  強工興城,強農興文——
  一元多層次戰略中崛起“黃岡板塊”
  紅色大別山、綠色大別山、發展大別山、富裕大別山,這是省委、省政府賦予黃岡的戰略定位和發展使命。
  如何落到實處?黃岡確定的路徑是“強工興城,強農興文”。
  數據顯示,至2012年,黃岡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全省13個地級市裡僅排第10位;工業化率僅有30%,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
  很顯然,剛剛跨入工業化門檻的黃岡,不強工,一切都是空談;強工是“興城”、“強農”、“興文”的核心。
  如何強工?黃岡從要素集聚平臺入手,建設大園區。
  黃岡積極拓展市區工業園,將其逐步擴展至50平方公里,同時要求有條件縣市新增10平方公里工業園區。
  英山新建10平方公里工業新城;
  團風啟動14平方公里臨港產業園建設;
  羅田開建萬密齋中醫養生與健康產業園;
  麻城開建孝感鄉文化產業園;
  ……
  目前,黃岡建成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55個,園區面積突破110平方公里。
  大園區為大項目落地提供了空間。
  繼亞洲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工廠落戶之後,投資200億元的恆天創意文化城項目、投資148億元的晨鳴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先後落戶黃岡。
  “改寫了黃岡‘沒有頂天立地大項目’的歷史,能夠整體提升黃岡大別山試驗區經濟運行質量。”市發改委一位負責人表示。
  大項目撐起大產業。黃岡已形成特色產業集群32個,其中,食品飲料、機械電子、醫葯化工、紡織服裝、建築建材等5大主導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
  大產業拉動大發展。2013年,黃岡實現兩個歷史性突破:規模以上企業首次突破千家大關,其中當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戶數達256家,居全省第一;規模工業增加值突破400億元大關,增幅居全省第四。
  強勁的發展勢頭仍在延續。最新數據顯示,黃岡今年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1億元,增長21.7%,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
  (本報報道組成員 陳春保 楊富春 陶忠輝 羅序文 梁曉瑩 楊念明 夏永輝張真真 彭磊 嚴運濤 通訊員雷電 周勇)
  (原標題:大別山 大跨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77tuplh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